100%

善俗要义 元 王结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4090.html

善俗要義  (元)王結 著

  ●目錄

  元代史料叢刊編輯緣起 黃時鑑

  點校說明

  善俗要義 王結

   一曰務農桑

   二曰課栽植

   三曰廣儲蓄

   四曰育牝牸

   五曰畜雞豚

   六曰養魚鴨

   七曰興水利防水患附

   八曰殖生理

   九曰治園圃

   十曰辦差稅軍站錢附

   十一曰聚義糧

   十二曰勤學問

   十三曰敦孝悌

   十四曰隆慈愛訓子弟附

   十五曰友昆弟

   十六曰和夫婦

   十七曰別男女

   十八曰正家室

   十九曰尊官長

   二十曰親師儒

   二十一曰睦宗族

   二十二曰敬耆艾

   二十三曰正婚姻

   二十四曰致勤謹

   二十五曰擇交游

   二十六曰賑饑餒

   二十七曰恤鰥寡助死喪附

   二十八曰息鬬訟

   二十九曰禁賭博

   三十曰弭盜賊

   三十一曰明要約

   三十二曰罷祈享

   三十三曰戒游惰

  ●元代史料叢刊編輯緣起 黃時鑑

  黃時鑑

  做元史研究的同行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把元代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史料匯集起來,加以整理出版,那一定能使大家感到許多方便。見存這些史料的書籍,目前在書店裏幾乎是買不到的,在一般的大學或研究單位的圖書館(室)裏也難以指望找全,更不能設想人各置於案頭。對於重要的史料,查閱如此不便,自然會影響研究的進展。從一九八0年元史研究會成立大會起,韓儒林先生、翁獨健先生提揭,同行們議論,都覺得這件事應當做了,這是一項元史研究的基本建設。

  一九八四年春天,浙江古籍出版社向我徵求古籍整理出版的意見,我把上面的情况談了談,立即得到了他們的熱忱支持。這樣,我與一些同行們再三醞釀,便有了一個《三代史料叢刊》的編輯設想,擬將一些史料分輯整理出版。每一輯大體上構成一個整體,側重於史料的某個方面,編印若干冊,要求收入的史料有較高的研究仗用價值。每輯各冊出齊後,再編一本這輯的綜合索引,以便讀者檢閱。

  總的設想有了,但是各輯的編輯計劃還需要逐步落實。在多方磋商後,第一輯「政書類」分編八冊,書目已經擬定(見本書封底)。我以為這一輯,不僅對於元史的研究,而且對於中國政治史、法制史、職官史等專史的研究,會是有所裨益的。第二輯準備匯元代碑傳文字,編輯體例正在商議中。

  我想這是一件好事,它是會得到史學界特別是元史學界的廣泛支持的。為了使這套叢刊編得更好一些,誠懇地希望專家和讀者們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寫於杭州

  ●點校說明

  本書收徐元瑞《吏學指南》、胡祇遹《雜著》、張養浩《為政忠告》、王結《善俗要義》四種元人撰著。這四種撰著性質不盡相同,但都可歸入政書一類,是研究元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資料。

  徐元瑞,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事迹不詳。《吏學指南》撰成於大德五年(一三0一),全稱《習吏幼學指南》,是一部吏學的啟蒙讀物。元朝重吏,由吏入官是當時的重要仕途。作者有鑑於此,為使「習吏」的人掌握「律書要旨」,編成此書。編撰的方法是「摘當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一一予以詮釋,使讀者一目了然。這些「字」「名」的含義,在相隔六百餘年後的今天,有相當一部份已不甚了了,有的甚至大的辭書也未予確解。所以這部書對於研究元代的法律以及社會、政治、經濟、風俗各個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此書元刊本一九二九年尚存,傅增湘《藏園羣書經眼錄》卷七記:「吏學指南八卷,題吳郡徐元瑞君祥纂,元刊本,十一行十九字,注雙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闌。……己巳九月見于上海陳乃乾處,索百廿元,已收。」可惜我們未能找見。存世還有明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本和日本、朝鮮的刻本。一九五一年日本東京東洋史研究會以明刊本為底本,用日本、朝鮮的刻本校補,出了油印本。一九六九年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日本油印本改版排印,雖稱曾以《居家必用》本覆校,錯字仍然不少,標點錯誤尤多。現在此印本基礎上用日本寛文十三年(一六七三年,清康熙十二年)刊《居家必用》本作了校勘,並據《周易》、《尚書》、《左傳》等典籍校正了部分引文,重新標點排印。

  胡祇遹(一二二七──一二九五),字紹聞,號紫山,河南武安人。世祖中統初為員外郎。至元間因忤阿合馬,出為太原路治中。歷任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濟寧路總管、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因病致仕。他被譽為元初「經濟之良材,時務之俊傑。」(王惲語,見《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一)揚歷中外,頗具政績。著有《紫山大全集》六十七卷,為其子所編,已佚。今傳二十六卷本,為《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所載詩文重編,其第二十至二十三卷題為《雜著》,大約寫於至元十九年以後任職山東期間。第二十卷泛論心、教、莊老、釋道之類,不及元朝政事,今略而不收。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論及元代一系列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從實情發論,獨具見地,既是重要的政論,又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今據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標點排印第二十一至二十三三卷,仍用《雜著》原題。凡四庫館臣改寫的人名、官名,一仍其舊,但在諸詞初見時出校注明。

  張養浩(一二七0──一三二九),山東濟南人,字希孟。成宗時任堂邑縣令,武宗時為監察御史,仁宗時陞禮部尚書,英宗時參議中書省事。文宗天曆二年(一三二九),特拜陝西行臺中丞,出賑飢民,卒於任。《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係《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和《廟堂忠告》三書的合稱。三書分別撰於著者任縣尹、御史、參議中書省事時,「皆即其所行著之簡策」(貢師泰序),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務以及社會風氣都有參考價值,對於後世的封建統治觀念也有一定影響。現用《四部叢刊》影印明洪武刊本,其闕文則據《貸園叢書》本補足,並用方括號標明。

  王結(一二七五──一三三六),字儀伯,中山府(治今河北定縣)人。早年為愛育黎拔力八達(仁宗)典牧太監。皇慶、延祐間,先後任順德、揚州、東昌諸路總管。後歷任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參知政事、翰林學士、中書左丞。順帝至元元年(一三三五)致仕。有《文忠集》六卷,《善俗要義》即該集第六卷。「結立言行志,皆法古人。」(《元史》本傳)此文寫於王結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曾下達到該路諸縣各社施行,「蓋將使之勤農桑、正人倫、厚風俗、遠刑罰也」。凡三十三條,比較具體地反映了作者遵循中國封建政治倫理觀念以治理地方的政策措施,從中可看出元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若干問題。今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諸書整理標點時,凡見異體、俗體字,一般逕行改正。個別顯脫之字,據文義或原行文體例逕補,並加方括號標明。個別顯衍之字,據文義逕刪,並以圓括號標明。

  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楊訥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善俗要義 王結

  皇帝聖旨裏。順德路總管府准,本路總管王太中關,會驗先欽奉詔書一款:內外官吏自今公勤奉職,廉慎律身,遵行詔條,惠安黎庶,以副委任之意。欽此。伏覩累降詔書、聖旨,訓勅在位之人勸課農桑,興舉學校,宣明教化,肅清風俗,德至渥也,凡在官守,各務遵行。竊詳當職猥以庸虛叨膺承流宣化之寄,仰祇恩命,俯慚吏民,夙夜憂惶,罔知所措,治簿書,嚴期會,恐不足以塞責。是用仰遵明詔訓勅臣下之旨,竊取古人富而教之之意,定擬到人民合行事理,名曰《善俗要義》,凡三十三件,蓋將使之勤農桑,正人倫,厚風俗,遠刑罰也。謹已繕寫成帙,合行移關請照驗,更為講究可否行下合屬,仰各處正官、教官及社長、社師人等照依備去事理,以時訓誨社眾,務要據行,共求實效。所在士民苟能講明而遵用之,其於敦本抑末之術,遷善遠罪之道,亦未必無小補云。所定善俗名件,開列於後。准此。

  總管府議得;郡守縣令,民之師帥,非止辦賦稅、理詞訟而已,務要課耕桑以厚民生,明教化以正民俗,方稱朝廷委任之意。總管王太中定擬到《善俗要義》,甚得撫字教養之方,今繕寫成帙,隨此發去,合下仰照驗,仍令本縣依上錄寫,遍下各社,須要正官、教官、社長、社師人等照依備去諭民事理,以時讀示訓誨,務令百姓通知,勸之遵用舉行,將來漸有實效。若有頑悖之人訓導不從,亦仰依法懲治施行。

  一曰務農桑

  二曰課栽植

  三曰廣儲蓄

  四曰育牝牸

  五曰畜雞豚

  六曰養魚鴨

  七曰興水利防水患附

  八曰殖生理

  九曰治園圃

  十曰辦差稅軍站錢附

  十一曰聚義糧

  十二曰勤學問

  十三曰敦孝悌

  十四曰隆慈愛訓子弟附

  十五曰友昆弟

  十六曰和夫婦

  十七曰別男女

  十八曰正家室

  十九曰尊官長

  二十曰親師儒

  二十一曰睦宗族

  二十二曰敬耆艾

  二十三曰正婚姻

  二十四曰致勤謹

  二十五曰擇交游

  二十六曰賑饑餒

  二十七曰恤鰥寡助死喪附

  二十八曰息鬬訟

  二十九曰禁賭博

  三十曰弭盜賊

  三十一曰明要約

  三十二曰罷祈享

  三十三曰戒游惰

  ○一曰務農桑

  夫治國之道,養民為本;養民之術,務農為先。蓋人生所資,惟在五穀布帛,所以累奉條畫,勸民敦本抑末、勤修農業者,以此故也。然聞所在民眾通曉務農、勤力耕桑者不為無人,其苟且之徒未盡地利,游惰之輩荒廢本業者,亦多有之。今後仰社長勸社眾常觀農桑之書,父兄率其子弟,主戶督其田客,趁時深耕勻種,頻併鋤耨,植禾藝麥,最為上計。或風土不宜,雨澤遲降,合晚種雜田瓜菜者,亦可併力補種,更宜種麻以備紡績。蠶桑之事,自收種浴川生蛾餵飼以至成繭繰絲,皆當詳考農書所載老農遺法,遵而行之,家長率一家男女勸用心用力,四十日間干繫一年生計。若婦人得閒,伏中便可織絹沉蜜,勝似餘月。如此上可以辦納差稅,下可以一家溫飽。苟有蓄積,雖遇凶年,亦免飢寒之患也。

  ○二曰課栽植

  古人云:「十年之計,種之以木。」若栽桑或栽地桑,何必十年,三五年後便可享其利也。更能修治得法,久遠則益無窮。本路官司雖頻勸課,至今不見成效,蓋人民不為遠慮,或又託以地不宜桑,往往廢其蠶織,所以民之殷富不及齊魯。然栽桑之法,其種堪椹移栽、壓條、接換,效驗已著,苟能按其成法,多廣栽種,則數年之間絲絹繁盛亦如齊魯矣。如地法委不相宜,當栽植榆、柳、青白楊樹,十年之後,枝梢可為柴薪,身幹堪充梁柱,或自用,或貿易,皆為有益之事。其附近城郭去處,當種植雜果貨賣,亦資助生理之一端也。

  ○三曰廣儲蓄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蓋公私共為儲蓄,所以雖有水旱,民無菜色。今所在人民,雖多田之家亦不為遠計,或有餘糧,必趁物價貴時傾廪糶賣,以圖一時之利,後值凶年,貧民流移趁熟,有田者亦遭飢餓之苦,良可歎也。今後人民但有收成,除緊急用錢必合糶賣外,當漸為儲粟之法,一年之間能三兩月糧,歲月相繼,蓄積自多,又當新陳換易,以防浥變。不幸或遭凶歉,斯民庶免飢餒流散之患。此事所慮者遠,所備者大,諸君宜加意遵行也。

  ○四曰育牝牸

  陶朱公[曰]:「欲速富,養五牸。」如各縣鄉有宜畜牧去處,仰有力之家多養牸牛、母羊,隨時牧放,如法柵圈。養育得所,孕字必多,牛供耕種,羊堪貨賣,翦毛飲酪,皆為利益。善於治生者,所宜斟酌遵行也。

  ○五曰畜雞豚

  孟子曰:「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且五牸之中,雞豚易置。猪種取短嘴無柔毛者良,若近山林,宜多豢養牧放;地面窄隘去處,隨宜養牧。雞種取桑落時生者良,一雄可將四五牝雞籠內着棧,如法畜養。如此則雞豚蕃息,上可以供老者之養,下可以滋生理之事也。

  ○六曰養魚鴨

  陶朱公曰:「治生之法,水畜第一。」魚池是也。仰附近河渠有地有力之家,疏鑿池沼,中溜洲渚,求懷子鯉魚及牡鯉魚納於其中,二年之後,其利無窮。鴨尤易養,無所不食,水傍育之,滋孕蕃息。更有可栽種蓮藕、蒲葦、菱角、雞頭去處,亦仰多廣栽植,亦治生之良法也。

  ○七曰興水利 【 防水患附】

  自昔水田號為常稔,蓋旱乾則引水灌溉,霖雨則開堰疏放,宜收數倍於陸田,而粳糯又比穀麥常貴。邢臺、南和等縣瀕澧河鄉村,從前分引溝渠澆灌稻田,近水農民久蒙利益。然聞南和、任縣之境,澧河上下,尚有水勢可及之處,居民憚於改作,不知開引調度,湮塞農利,良可惜也。仰瀕河有地之家,果然水勢可及,當計會通曉水利之人,鑿渠引水,改種稻田。若獨力難成,或無知水利者,可采畫地形水勢,陳說堪以興修事理,申告上司,添力開挑。如地高,泉脈不能上流,仰成造水車,設機汲引,澆灌田苗。有不解製造者,亦聽申覆上司,開樣頒降。此皆江淮已驗良法,條畫許令舉行,雖南北風土不同,亦有可為之處。農民慎勿樂因循,憚改作,視為迂闊而不之信也。又聞其餘縣分附近沙、洺河及漳、漯舊河渠地面,每歲五六月霖雨連旬,諸水泛濫,平地漫流,淹沒禾稼,各宜以時修理隄防,備禦水害。若私己難辦,必資眾力成就者,亦聽申報官司,相度差撥,以為一勞永逸之計。

  ○八曰殖生理

  城郭之民,類多工商。工作器用,商通貨財,亦人生必用之事,而民衣食其中。勤謹則家道增長,怠惰則生理荒廢。家道增,上可以辦差役,下可以足衣食。然城居子弟易為游蕩,各家父兄當嚴加訓導防制,常使勤修本業,勿令無故飲宴及游行非理之地,以致奢侈淫放,費用貲財。

  ○九曰治園圃

  穀麥充飢,蔬菜助味,皆民生日用不可闕者。昔龔遂守渤海,勸民每口種薤百本、葱五十本、韮一畦,及課農桑、畜牧之事,吏民漸皆富實。張忠定公為崇陽令,遇農夫買菜出城者,執而笞之,諭使自種。今農民雖務耕桑,亦當於近宅隙地種藝蔬菜,省錢轉賣。且韮之為物,一種即生,力省味美,尤宜多種。其餘瓜、茄、葱、蒜等物,隨宜栽植,少則自用,多則貨賣。如地畝稍多,人力有餘,更宜種芋及蔓菁、苜蓿,此物收數甚多,不惟滋助飲食,又可以救饑饉度凶年也。

  ○十曰辦差稅 【 軍站錢附】

  古人云:「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蓋有戶則有差,有地則有稅,以至為軍為站,出征給驛,普天率土,皆為一體。此古今之常經,上下之定分,與生俱來而不可免者。農工商賈各治生理,農民於蠶麥秋田收成之後,先須存留絲絹糧斛,以備送納,合着差稅軍站等錢,上以供朝廷之用,下以辦一家之事,又可以免官府催督之煩,鞭撻之苦也。所在工商,亦仰准此。如貧民有舊債未還,婚喪急用不能存留者,又須別有小小生理,撙衣節食,亦當早為辦納也。

  ○十一曰聚義糧

  義倉者,豐年貯蓄,儉歲食用。此朝廷之甲令,而近古之良法也。今歲稍有收成,隨社人戶合照依條畫,各驗口數,每口存留義糧一斗,或穀,或雜色物斛,社眾商議於本社有抵業信實之家,如法收貯,勿致損壞。儻遇凶年,還驗原納口數,支散食用。所在官司、過往軍馬,不敢支升合。若有被災人戶,田禾不收,不在存留之限。此廼有備無患之道,諸人亦當思患而預防之也。

  ○十二曰勤學問

  眾人之生性中皆有仁義禮智,惟學乃能知其理而造其道,賢人君子皆由此致。若不解學問,則懵然蚩蚩之民。朝廷開設學校勉人讀書者,以此故也。凡所在人民,除家道窘迫、資質昏愚者外,其餘稍稍殷實之家,父兄率其子弟,皆當親近師儒,讀理義之書,講人倫五常之道。若年長失學,且讀小學一部,其修身正家皆備於此。年壯明敏,更讀《大學》、《語》、《孟》,義理漸解,務要踐履所讀之書。始於一身,推於一家,信言謹行,正心修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女有別,長幼有禮,尊官長,畏刑憲,人倫既明,風俗自厚。其天資穎悟、篤於學問之人,更傳習合讀經史,日進不已,漸至該洽,則為國士、天下士矣。若言人民各治生理,別無閒暇,仰候農隙或秋冬之夜,果肯用心,自然有進。且人之圍棋飲酒皆有工夫,况學問乃自家喫緊之事,所宜勉強着力也。小兒七歲以上,便合讀書,候年齒漸長,亦令講明。久遠如此循行,漸見俗化淳美,人才成就,方副朝廷崇儒建學之意云。

  ○十三曰敦孝悌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悌。雖閭閻村野小民,誰不知愛其父母,敬其兄長。然俗薄教廢,其間不能修子弟之職者亦或有之。父母者,生我乳我,養之成人,教之成材。兄者,與己同胞共乳,分形連氣,先我而生者。果能以此思之,其所以事之者,自當竭盡子弟之職也。事父兄之道,勤力代其勞苦,治生供其奉養,更當和氣柔色,宛轉承順。若家貧甘旨不充,但衣食粗給,得其懽心,亦不失為孝悌也。自己如此,子弟效之,亦復能然,則人倫明而家道正矣。人能愛親敬兄,自知尊卑之禮、上下之分,至於狎侮耆老、告訐官吏之事亦不敢為,而悖逆亂常自然無有矣。此五常之先,百行之本,諸君皆當勉力行之也。

  ○十四曰隆慈愛 【 訓子弟附】

  人之父母孰不知愛其子弟,然徒愛而不知訓以義,方適足以長其驕傲,滋其怠惰。士農之子不務學問,不勤耕桑,工商之家不習本業,不慎行止,年齒漸長,凶悖日增,此等之人,又豈知愛親敬兄,事長上,睦親友之道哉。今後凡四民之子弟,自幼更令入學誦書,教以事親事長之禮,又常丁寧訓導,使之謹慎篤實,恭敬遜讓,習熟見聞,漸能成立。稍長,資性明敏者,可使習儒;其餘諸人,農工商賈各守其業,亦不失為鄉里善人矣。又有父母慈愛不均,好惡偏黨,數子之中,私其一二,衣食貲財,妄分彼此,以致昆弟不睦,娣姒不和,則骨肉猜怨而家道乖離矣。為人父母,切宜戒之。

  ○十五曰友昆弟

  兄弟者,同胞共乳,分形連氣,至親至厚也。古人以手足為喻,蓋謂四肢雖異,本係一體。以此觀之,其友愛當何如也?今人豈不知兄弟之愛,多因寵其妻子,偏聽私言,計較短長,爭競多寡,以至父母在堂,分財異居,互相告訐,患若賊讎,滅天親,敗人紀,此等之人,豈知有仁義之心哉!若能思同胞共乳、分形連氣之理,脫然覺悟,則兄愛其弟,弟敬其兄,臨財相讓,遇事相謀,通有無,共憂樂,愛敬既篤,家室自和。如此不惟人喜悅,天道亦當祐助也。

  ○十六曰和夫婦

  君子之道,始於閨門衽席,終於天下國家。蓋情愛之私易於陷溺,故夫婦之間恩禮並用。為夫者當正身以率之,勤儉以道之,勿聽其私言,勿徇其偏見。婦人又當和柔婉順,敬其所夫,紡績織絍,謹守婦職。如此則夫婦和而家道正矣。今之人溺於情愛者,惟婦言是用,至與父兄背戾。其忘棄恩義之人,則又富貴別娶,凍餒糟糠。婦人亦有欺昧夫主,喪其所守。所以夫婦不和,子婦失教,一家之內,互相憎疾。為人如是,又安知有禮義廉恥之事哉?禮義亡,人道滅矣。凡為夫婦者,切宜深戒也。

  ○十七曰別男女

  古之人,男女不親授受,內外異居,飲食異處,出門男子由右,女子由左,所以防閑分別者,至嚴至密也。近年禮教不修,風俗薄惡,男女無別,僧尼混淆。其士夫知禮之人,家法嚴明,閨門整肅者固多有之。然聞閭閻之間,良家婦女頗有追遊結托、出入權門者,既失防閑,中豈無弊。亦有貧窮之人素無教養,甘處污賤者,廉恥道喪,事難盡言。更有好訟之婦,不離官府,甘受捶撻,絕無羞愧。蓋皆家長夫主處身不正,訓導不嚴之過。此等之人,親戚惡之,鄉里賤之,刑法坐之,其異於禽獸者幾希矣。若能知恥改過,依理治生,夫夫婦婦,有禮有別,則親戚鄉黨自然尊敬。為善甚易,諸人何憚而不行也。

  ○十八曰正家室

  閨門之內,恩常掩義;家道不睦,生自婦人。蓋因娣姒入門,異姓來聚,恩義疏薄,猜妬日深,競短爭長,互相譖愬,男子剛正者少,皆為所移,兄弟之間,友愛漸弛,以至分財析戶,致誤連年,反易天常,悖逆倫理,跡其厲階,盡由婦人。然男子果能剛正不私,以慈畜之,以莊蒞之,自其初來教之奉養舅姑,尊敬冢婦,輯睦親戚,協和諸婦,儻有譖言,嚴加呵責,如此則父子昆弟親愛日隆,一門之內雍熙和悅,子孫必當昌盛,神明亦降福澤。諸人幸宜深思而力行也。

  ○十九曰尊官長

  民生有欲,羣聚必爭。朝廷內置公卿,外建守令,所以撫養疲癃,整治強暴,辨其枉直,定其是非,然後士農工商各安其業。故官之與民,其尊卑之叙,上下之分,乃天造地設而不可易也。為其民者,當尊敬畏服,聽其號召,遵其約束。雖其人貪冒無知,在吾所以奉之者,亦不敢不盡也。人能如此,不惟苟免刑罰,蓋官府乃朝廷署置,我能敬之,是重朝廷而畏天命也。百姓敬官府,官府遵上司,四方遵朝廷,則上下辨,民志定,而天下治矣。至於社長,亦上司設立,使之勸課農桑,諭解詞訟,獎率勤謹,訓戒游惰,社眾亦當尊敬其人,聽其教誨也。

  ○二十曰親師儒

  人之為學,必資師授,故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師資既備,義理易窮,其修己治人之方,事親從兄之道,亦皆可以漸致。此後生晚學必當隆師取友也。雖年長失學,果能親近讀書有守之人,聽其言義,觀其行事,漸摩既久,為益必多。

  ○二十一曰睦宗族

  人家宗族雖有不同,遡其源流,皆吾祖宗之後,是祖先一身分為吾羣從諸父昆弟也。苟能以此思之,則近者固宜親愛,遠者亦當輯睦,吉凶慶弔,隨宜往還,伏臘歲時,稱情歡會,相愛之意深,相親之情厚,恤其患難,助其貧乏,子孫化之,鄉里效之,不惟宗族和睦,風俗漸當淳美。若不親其宗族而趨附他人者,人亦賤惡而不之信,蓋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矣。

  ○二十二曰敬耆艾

  《論語》曰:「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此言孔子事長之禮,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後,蓋極其尊敬恭順也。夫鄉里耆艾之人,或與父祖輩行,或與兄長比肩,自吾髫齡以至成人,其撫視存問,情意甚厚,吾能尊崇愛敬,是尊敬吾父祖兄長也。且敬人之父者,人亦敬其父;敬人之兄者,人亦敬其兄;不惟盡吾事長之禮,吾之父兄人亦中心尊敬之矣。九十、八十之老,朝廷頒賜絹帛,仍許一子免役,顧吾何人,而敢不敬耶?

  ○二十三曰正婚姻

  人倫之道,始於夫婦;夫婦之本,正自婚姻。婚姻之事,又當謹其始,而親信以終之也。凡娶婦嫁女,必先察其壻婦性行及其家法何如,然後明立婚約。稱其貧富,辦納聘財及物,雖有多寡不同,必須精粹堅好,却不得以濫惡充數。其要約日期,各宜遵守。又當隨其豐儉,聊備酒食,以會親戚故舊。此所以合姻婭之歡,厚男女之別,以和夫婦,以正人倫也。近年婚姻之家,貪慕富貴權勢,不為男女遠圖,或結婚之後隨即乖爭,計較聘財多寡,責望資裝厚薄,興訟連年,紊亂官府,以致男大不婚,女長不聘,婦姑不和,翁壻相怨,傷風害義,莫此為甚。又聞府中人家亦有苟貪財賄,甘與異類為婚者,此乃風俗薄惡,家法污穢之極,可羞可賤,而他處所無有也。然皆父母兄長之過,聞吾言而思之,豈無愧恥之心哉!嗚呼,良家女子安忍配偶異類之身乎?今後凡議婚姻,欽依元定聘財,選擇氣類相同良善之家,又遵用吾說,謹其始而以親愛信實終之,則人倫漸明,風俗漸厚矣。

  ○二十四曰致勤謹

  古語云:「勤能勝貧,謹能勝禍。」蓋言勤力可以不貧,謹身可以免禍。務耕桑,修蠶織,葺園圃,栽樹株,利溝渠,理堤堰,通貨財,皆勤力之事也。孝於父母,順於兄長,言行慎密,出入安詳,非善勿友,非義勿取,不學賭博,不作盜賊,不好爭訟,不競貪淫,皆謹身之道也。人能如此,不惟勝貧免禍,鄉黨識者必皆愛重,稱為善人君子矣。

  ○二十五曰擇交游

  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與之俱化。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矣。」蓋人生斯世,必與同類交游,苟不慎擇,為患非細。所宜親近善良,避遠凶惡。善良接近,則日聞善言,日見善事,久久習慣,則我亦進於善人矣。凶惡不遠,則興引詞訟,觸冒刑法,小則危其身,大則及其家,是亦陷於凶人矣。二者之間,得失甚著,惟在審於其初而慎其決擇耳。

  ○二十六曰賑饑餒

  近年水旱為災,民多流亡凍餒,朝廷散錢給米,所活甚多,又常著令,如所在人戶能施米賑飢、減價准糶者,量其多寡,賞以官爵。當時江南、山東之人已有能奉行者,隨即受命作官人矣。若不幸遭遇饑饉,富實多田之家或廪有餘粟,果能賑施平糶,不惟仰承德意,榮取官爵,而冥冥之中又積陰慶。古人所謂「百年之計,種之以德」也。

  ○二十七曰恤鰥寡 【 助死喪附】

  鰥寡孤獨,天民之窮者也,尚賴官給衣糧,僅能保養以終天年。其餘惸獨之人,不在收繫贍養之數者,亦間有之。然城郭之內,鄉村之中,豈無疏遠宗族、中表親戚,若衣食僅能自足者,固所不論,其稍有贏餘之人,亦安忍坐視其操瓢挈囊哀號叩哭乞丐於市,而不救恤之哉?况上司明文,鰥寡孤獨,親戚不行收養者有罪。今後仰所在人戶家業稍完者,若中外親戚有孤窮乞丐之人,即當收恤,隨時量給糧食,使之粗充口腹。其人如年未衰老,耳目或存,手足不廢,仍為分付農家,令其傭作以自贍給。女子可嫁者,聊備衣服,即與嫁之。蓋所以廣孝友之道,布惠澤之施,又可以免官府懲治之責也。若同里之人死亡,家貧不能營葬者,亦仰眾家隨其多寡資助錢物,置買棺槨、衣服,眾力共為埋瘞,庶免骸骨暴露,亦仁者用心之一端也。

  ○二十八曰息鬬訟

  古之人,行者讓路,耕者讓畔,下不犯上,卑不言尊,所以厚風俗而正綱紀也。近年民間爭鬬日興,造訐成俗,稍相違忤,便至紛爭,或侵數壠之田,或競一尺之地,親戚故舊,化為仇讎,甚則醜詆骨肉陰私,訐舉官府過錯,誣陷昏賴,無所不為。此皆守土之官失於訓導撫治之過,而人之如此,亦流為狡猾凶頑好訟之徒矣。今後各縣正官及社長人等,勸諭所在人民,興行禮讓,叙別尊卑。若鄉里之人有愚戇無知,誤相觸犯,酒後迷酗,偶相詆毀者,皆宜容忍,以全親故之情。田畝宅舍,明有界畔,各當固守,勿相侵奪。至於告骨肉則害吾之恩,告官府則傷吾之義,俱宜悛改,勿陷凶猾。父兄能行之於上,子孫皆效之於下,如此則化為忠厚之人,而成禮義之俗矣。

  ○二十九曰禁賭博

  人之營治生理,各有常業,能安其分,衣食自充。近年所在貧民為貲本不多,利息微細,凡交易諸物,不肯依理貨賣,輒行用錢賭博,妄意一勝以圖獲利之多,而買物之人亦思僥倖,共爭勝負。似此愚民,豈有家業增充,但見貧窘日甚,而又觸冒禁條,重負刑責。又有游蕩無賴之徒,專以賫持錢物共為賭博,勝者則視為易得之財,非理費用,負者則思為報復之計,再破家貲,一勝一負,各致窮空,別無所圖,皆化為賊盜矣。今後仰隨處社長及人家父兄,各宜以此勸諭社眾,訓教子弟,依理勤謹治生,勿得照前妄作。若不悛改,更仰申報官司,依法懲治。

  ○三十曰弭盜賊

  人於萬物,最靈最貴。然均是人也,亦有國法所必誅,鄉里所不齒,父不以為子,妻不以為夫者。何哉?盜賊是也。原其初心,亦安肯遽至於此,或好行賭博,貲財空竭,或貪迷酒色,家產破蕩,或習為手搏,或學弄槍刀,漸啟凶心,以至為盜,一黥其臂,無復自新。今後仰所在人民,其子弟七八歲時,便令入學讀書,年齒稍長,教之各遵本業。或有好飲博、習凶藝者,即宜禁止訓戒,勿使漸成姦惡,累及父兄妻子。仍仰隨處社長,如社內有游惰之人似前為非,亦行依理訓誨;若不悛改,申報所在官司,隨即懲戒,庶幾早能知恥自新,是弭盜之一端也。

  ○三十一曰明要約

  作事謀始,古人所貴。後世文約契券,蓋亦謹始之道,所以防其爭且欺也。近年風俗偷薄,巧偽日增,凡田宅婚姻債負良賤,偶因要約不明,多致爭訟昏賴,紊亂官府,動涉歲年,干礙平人,妨誤生計。亦有詐立契約,公肆欺謾者,然理曲之人,終亦敗露,身負罪責,名陷凶徒,竟亦何得也?今後民間婚姻、田宅等事及兩相貿易,合立文約者,皆須分明開寫年月、價值、期限、證佐,以備他日檢勘。防閑既密,爭告漸稀,欺偽之徒,自有刑憲,是亦善風俗止詞訟之一事也。

  ○三十二曰罷祈享

  古人云:「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蓋士庶人所當祭者,惟己之祖考及五祀之一。故聚眾祈享,朝廷屢有禁條,所以正人心而消姦宄也。近年俗薄教廢,所在人民類多不知祇奉祖考,往往鳩錢集眾,僭越祠祭及冒犯非族,殊失禁約之旨。且幽明人鬼之間,褻瀆為甚,神既不歆,有罪無福。今後士大夫家欲盡奉先之孝者,以時致祭,典禮具存。庶人亦當歲時祭其祖考,以盡追遠之誠。其閭里鄉村之人,不得聚集人眾,祈享祠廟。凡金書旂幟,俗號曰賽社者,仰社長省諭,即時拆毀罷散。若訓誨不從,尚蹈前非,是為頑悖,官有嚴刑。

  ○三十三曰戒游惰

  士農工商,各有常業,謹身勤力,衣食自充,前已屢言之矣。頗聞人家子弟多有不遵先業,游蕩好閒,或蹴踘擊毬,或射彈黏雀,或頻游歌酒之肆,或常登優戲之樓,放恣日深,家產盡廢,貧窮窘迫,何惡不為。鄉村之民亦有不務耕鋤,不勤蠶織,呼召黨類,趁集飲酒者,甚至與妻同往,以致男女混淆。今後果有似此游蕩之人,父兄嚴加訓戒,社長丁寧勸諭,庶能悔過自新。若循襲不改,仰申報所在官司,依法懲戒。

  善俗要義 (元)王結著;楊訥點校 元代史料叢刊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民77]

附錄:

王文忠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結撰結字儀伯定興人仁宗在潛邸時以薦充宿衛及卽位遷集賢直學士元統中官至中書左丞文忠其諡也事迹具元史本傳史稱結有集十五卷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亦同今久散佚惟散見永樂大典者採綴排比尚得詩一百三十四首詩餘十三首編爲三卷又雜文九首爲一卷問答五首爲一卷善俗要義三十三條爲一卷共成六卷結爲元代名臣張珪稱其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今觀是集殆非虚語詩多古體大抵舂容和平無鈎棘之態文亦明白暢達不涉雕華其中上宰相論八事書乃結年二十餘遊京師時所作平生識力已具見於是問答五條皆與吳澄往復之語或闡儒理或明經義可畧見其學問之根柢善俗要義乃結爲順德路總管時所作以化導間里凡教養之法纎悉必備雖瑣事常談而委曲剴切謀畫周宻如慈父兄之訓子弟循吏仁愛之意藹然具見於言表尤足以見其政事之大凡統觀所作所謂詞必軌於正理學必切於實用者也固不與文章之士爭詞采之工拙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

文忠集

作者:王結(字儀伯;號文忠) (元) 撰  

部:集 類:別集類 屬:金至元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六卷。元王結(1275—1336)撰。结字仪伯。定兴(今属河北)人。仁宗在潜邸时,以荐充宿卫。及继位,迁集贤直学士。后累官中书左丞。谥文忠。《元史》本传称结有集十五卷。久佚。今《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辑出。诗一百三十四首,诗余十三首,编为三卷;杂文九首为一卷;问答五首为一卷;善俗要义三十三条为一卷。共六卷。“诗多古体,大抵春容和平,无钩棘之态。文亦明白畅达,不涉雕华。”(《四库全书总目》)另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丁氏八千卷楼黑格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王結易説一卷(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一)

王結詩文集十五卷(字儀伯定興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

王氏【結】易說

十卷

元史王結字儀伯易州定興人至治二年叅議中書省事天厯二年拜中書叅知政事尋拜中書左丞晚邃於易著易說十卷臨川呉澄讀而善之卒諡文忠(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卷四十五)

王結字儀伯易州定興人幼聰穎嘗從太史董樸受經深於性命道德之藴年二十餘游京師上執政書陳時政八事曰立經筵以養君德行仁政以結民心育英材以備貢舉擇守令以正銓衡敬賢士以厲名節革冗官以正職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務農桑以厚民生其言剴切純正宰相不能盡用之仁宗在濳邸或薦結充宿衛乃集歴代君臣行事善惡可為鑒戒者日陳於前大德十一年命置東宫官屬以結為典牧太監近侍以俳優進結言昔唐莊宗好此卒致禍敗殿下方育德春宫視聽宜謹仁宗優納之及即位遷集賢直學士出為順德路總管敎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姦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閲習之屬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徵宋璟墓乃祀二公於學表其言論風旨以勵多士繼調東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會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壞民麥禾結疏為斗門以泄之民獲其利至治二年召拜參議中書省事時拜珠為丞相結言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於身丞相是其言未幾除吏部尚書泰定元年遷集賢侍讀學士會有月食地震風烈之異結言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賞太濫故隂陽錯謬咎徵薦臻宜修政事以弭天變詔知經筵結援引古訓證時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中宫聞之亦召進講結以故事辭天厯二年拜中書參知政事以親老辭是時迎立明宗於朔方近侍有求除拜賞賚者結曰俟天子至議之初上都之變失皇太子寶及更鑄新寶近侍請視舊製宜加大結曰此寶當傳儲嗣不敢踰舊制也近侍怒其異已譖詆日甚罷為集賢侍讀學士元綂元年召拜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張起巖歐陽玄修泰定天厯兩朝實録拜中書左丞中宫命僧尼於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災結言僧尼褻瀆所致當坐罪先時有罪者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去家萬里往往道死結請更其法移鄉者止千里外改過聽還其鄉因著為令職官坐罪者多從重科結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貪墨雖多然士之亷恥不可以不養也聞者謂其得體至順二年卒四年追封太原郡公諡文忠著有易說一卷詩文十五卷(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欽定續通志卷四百九十)

王結【字儀伯定興人仁宗時為順徳路總管敎民務農孝弟戢奸禁暴祀唐魏徴宋璟于學表其言論風旨以勵多士】(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卷六十九)

王結字儀伯易州定興人少聰頴讀書數行俱下從太史董朴受經深於理學故措之事業見之文章皆有所本累官翰林學士中書左丞卒封太原郡公諡文忠結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故相張珪曰王結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時以為名言所著有易説及文集十五卷其易説呉澄讀而善之元史有傳(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元儒考略卷一)

王文忠公文集序  (元)陳旅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安雅堂集卷六)

王文忠公既薨三年禮部侍郎蘇公伯脩稡其遺文而使旅序之旅三復而言曰道無往而不著也達則著之扵事業之大窮則著之於其身之所及以文辭而著其道則又未嘗有窮達之分也夫徳茂者業富理充者言従故古之君子非有意于立功而功常被于世非有意于立言而人謂其言以為法後世以文辭名者或不察乎理義以政事顯者或不明于學術以窮經學古為務而文辭政事之無足觀者亦有之矣凡若是者皆不足以語夫道也何也道則無往而不著也嗚呼公其幾於古之君子者乎公天資高朗又質直温厚弱冠上書廟堂論列時政皆經國之要言也及事仁宗皇帝入則盡論思獻納之誠出則效承流宣化之職敭厯累朝再渉近輔皆以直道賛大化雖若未究所志而天下之受其恵者亦侈矣此其道之著于事業者也文辭典實豐暢興致本乎風雅言論廸乎徳義和平之音正大之氣藹然見于編帙之間讀之可以使人息浮靡澆凉之風此其道之著于文辭者也夫道之在人也為事業則著于事業為文辭則著于文辭道豈有二哉後之知言君子觀公之文可以知其施于當時者矣公自早嵗即刻志為學従董太史朴講求理性之藴自是日取羣籍而悉討之又求海内之碩儒而質正之盖欲會衆理而融諸心而履諸其躬宜其道之無往而不著也昔我世祖皇帝知文事之可以善世也敦尚儒雅以恢張皇猷故至元之治度越前古迨乎皇慶延祐之世文治盖彌盛矣公于此時賔賔然與諸賢行其所學實我世皇作興培養之效矣数十年来昔之儒臣凋落殆盡斯文之未冺者猶有望于延祐之遺老而公遽即世矣可勝嘆哉旅辱公雅知又重以伯脩之言故為序不辭因幷識吾黨之所感於公者焉公諱結字儀伯中山人其家世官簿行事詳具伯脩所述行状云

元故資政大夫中書左丞知經筵事王公行狀  (元)蘇天爵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滋溪文稿卷二十三)

公諱結字儀伯易州定興人徙家中山少聰穎異常讀書數行俱下能終身不忘當從董太史朴受經講解出人意表間為歌詩如魏晉人語故憲使王公仁見而異之曰公輔器也年二十餘來游京師一時名公聞公談論皆聳聽畏服常以時政八事陳列廟堂曰立經筵以養君徳行仁政以結民心育英材以備貢舉擇守令以正銓選敬賢士以厲名節革冗官以正職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務農桑以厚民生其言剴切純正皆治國大經大法惜乎時相不能用也仁宗皇帝初未出閣已喜接納儒士或以公薦得備宿衛乃集歴代君臣行事善惡可為監者日陳于前上樂聞之不倦也武宗皇帝即位仁宗為皇太子命公為典牧太監官太中大夫仁宗清燕屢召見焉近侍以俳優進公言昔唐莊宗好此卒致禍亂殿下方育徳春宫視聽尤宜防慎仁宗登極公遷集賢直學士出為順徳路總管郡久不治公下車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輯姦禁暴悉登於書俾民朝夕閲習久之郡政大治屬邑鉅鹿沙河唐宰相魏徵宋璟墓存焉乃祠二公于學表其論風旨風勵多士再遷揚州郡當水陸要衝舟車不絶公曰吾為郡守務在理民送往迎來非所先也又遷寧國以從弟紳僉憲江東辭不赴遂改東昌郡境有黄河故道而會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盈積壊民麥禾公命疏為斗門以走潦水民始得良田佃作又新學宫以延士子願學者公所至惠政多類此民迄今思之至治二年丞相拜珠獨秉國鈞徵用舊人作新庶政召公參議中書省事公言為相之道當正已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惡不可猶豫猶豫恐生他變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則害及於身丞相是其言未幾除吏部尚書薦名士宋本韓鏞呉炳等十餘人除吏平允衆論悉伏僥倖請求一切不與逺人當遷官者寛其文法吏皆不能為姦泰定元年春廷試進士公充讀卷官考第多合士論遂遷集賢侍讀學士中奉大夫會有月蝕地震烈風之異天子儆懼為下手詔命儒臣集議中書公昌言曰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賞太濫以故隂陽錯謬咎徵薦臻宜修政事以彌天變是夏詔公領經筵扈從上都公援引古訓證以時政之失反覆詳盡覬上有所感悟中宫聞之亦召公等進講以故事辭明年除浙西道廉訪使行至中途以疾還嵗餘拜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遼東大水榖貴民飢公請于朝得米若干萬石以活之召拜刑部尚書天厯元年文宗皇帝入正大統公以疾在告出拜陜西行省參知政事改同知儲慶使司事二年春正月拜中書參知政事入謝光天殿以親老辭上曰忠孝能兩全乎是月明宗皇帝立于朔方命文宗居皇太子宫於是遣大臣奉寶璽北迓近侍復有求除拜賞賚者公曰俟天子至議之近侍不悦皇太子寶以上都變擾莫知所在至是更鑄新寶近侍請大其製公曰此寶當傳儲嗣不敢踰舊制也初陜西省臺請命上都而四川行省隔在西南平章曩嘉特因繕兵自守廷議調兵誅之公曰蜀逺恐不能知可遣使諭之如果方命兵之未晚曩嘉特果來朝時近侍爭求籍沒妻孥貲産公曰古者罪人不孥沒入家貲者所以彰有罪也未有利人妻孥貲産而併殺其人者也近侍聞之益怒譛詆日甚八月明宗上仙文宗洊正宸極公遂罷政尋又命為集賢侍讀丁内艱不起今上皇帝元統元年復除浙西廉訪使未行召拜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勑史官修泰定天厯兩朝實錄公與張公起巖歐陽公玄共領其事二年冬十月拜中書左丞與今參知政事許公有壬並命士大夫相慶于朝是月太皇太后初受尊號詔天下蠲省租賦慎恤刑罰優禮耆舊懐柔逺人洪恩實惠天下便之公與許公敷陳之力居多公在政府遇事輒言無所顧避中宫命僧尼作佛事於慈福殿已而殿災公言僧尼當坐左相疾革家人請釋重囚禳之公極陳其不可又言選調官吏錫賚金帛當與同官僚屬議而後聞一二宰執不可獨請其事先時有罪移鄉者北人則居廣海南人居遼東去家萬里涉瘴癘寒苦往往僨於道路公曰流囚尚止三千遂更其法移鄉者止千里外改過聽還其鄉因著于令近嵗職官坐罪多從重科公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貪墨者雖多然士之廉恥不可以不養也聞者謂公得宰相體至元元年春命公知經筵事夏疾作九月去位詔公復入翰林養疾不能應詔中外方倚公為重日冀其再用以福元元年不幸疾竟不起二年春正月廿九日薨于中山私第春秋六十有二訃聞公卿唁于朝士弔于家咸曰正人亡矣公行義如古人務正學以言未嘗市恩於人人怨詆之亦不恤也喜薦拔士登其門者多知名於時少通經學晚尤邃易有易説若干言臨川呉公澄讀而善之故相張公珪初薦公入經筵有曰王某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識者以為名言當文宗讓位公所進説葢欲消彌讒間為國逺慮而小人不便謗公無所不至賴天子慈仁愛士苐罷其政而已嗚呼國家自世祖皇帝始一中夏仁宗時天下治平獨鄉文學興禮樂貢舉之事海内儒士翕然向風列聖承之益修文治公於其時一用儒術輔相國家必欲俗吏之務不至於朝廷其功豈不茂哉公伯祖某國初帥鄉民來歸其後管領中山人匠因留家焉祖逖動以質子軍從太祖皇帝西征娶婦諤爾根氏以公貴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太原郡侯諤爾根氏贈太原郡夫人父徳信治縣有聲擢拜陜西行臺監察御史與臺臣議不合年四十餘即棄官不復仕累封中奉大夫河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太原郡公母張氏封太原郡夫人娶蒙古氏封太原郡夫人子男二人敏修從仕郎社稷署丞敏存未仕女適太常太祝馬遂良是嵗二月某日葬公中山安喜縣鮮虞鄉宣村原天爵晚學荷公深知謹具公官勲行實卒葬壽年為行狀一通請諡奉常徵銘太史以詔後世謹狀至元三年夏六月甲午太中大夫禮部侍郎蘇某狀